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家乡,甚至漂洋过海,来到位于中国内陆深处的这座古老小城,追寻心中的陶瓷艺术梦想。
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在景德镇的工厂,几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艺环节都凝聚着“景漂”的汗水,但是他们奋斗的酸甜苦辣却鲜有人知。这里为什么让“景漂”如此迷恋?“景漂”们的梦想还有多远?本报记者走进景德镇,带您一起探寻。
穿行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 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陶瓷的味道。陈列着精美瓷器的店铺遍布城市,在这里,甚至连路灯柱都是青花瓷的。
在景德镇,20%的城区人口从事陶瓷手工业,保存着最完整的手工业态。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万计陶瓷从艺者在这里落脚, 被称为“景漂”一族的他们,在追逐陶瓷梦的同时,也成为千年瓷都复兴新活力。
便利的环境、活跃的气氛、稳定的市场,使“景漂”已达每年两万人次的规模
每逢周末,景德镇都有规模不一的创意集市,出售陶瓷艺术品和工艺品。雕塑瓷厂,是其中最热闹的集市之一。形状各异的创意陶瓷、高贵典雅的青花瓷琳琅满目,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群。这些作品,相当大一部分都出自“景漂”的手笔。便利的陶瓷制造环境、活跃的交流气氛、稳定的市场需求,让怀揣艺术梦想和创业冲动的人们汇聚在景德镇。
一份来自景德镇官方的统计资料显示,据初步测算,目前“景漂”一族已达每年两万人次的规模,其中外籍人士1200人左右。
在景德镇,陶瓷艺人不少都是自幼习艺,甚至是职业世代相传。而如今,除了家传、“学院派”之外,“景漂”已经俨然成为千年瓷都的生力军。
“永不凋谢的青花”,对于来自安徽黄山的胡迪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胡迪头衔很多,来景德镇前,已经是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安徽省、黄山市艺术界有相当的知名度。一个陶瓷领域的成功者,为什么要来景德镇定居呢?
“‘景漂’有长短之分,我算是‘长漂’,那些一年呆个把月的人,不能算真正的漂。”胡迪拿出得意之作《大徽州》青花瓷系列中的一组作品,“手工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千年窑火传承不断,才拥有如此完善的产业链,拉坯、画线、贴花、修坯等70多道工序,都有来自各地的专业人才,一件精品,各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目前,陶瓷行业出现‘实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实用化’现象,景漂加速了这一过程,”胡迪认为,包容才能百花齐放,传统与现代题材元素相融合而又独立,才有独特意境。“景德镇给我灵感,陶瓷语言多样化,允许混搭。”胡迪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从俄罗斯归来的山东郓城人陈少岳。
在陈少岳看来,陶瓷本身和宣纸、油布不一样,艺术家可以借助这种介质发挥出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运用独一无二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创作一个个新的样式,他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创业者希望有更便捷的窗口、更权威的通道来包装自己的作品
同样是“景漂”,与胡迪这样的成功人士相比,杨向红的事业还处于草创期。
可爱俏皮的京剧造型,笑意盈盈的双眼,镂空的嘴唇中露出两颗小门牙,两个瓷娃娃让人一看,便爱不释手。这就是杨向红最具特色的婚礼瓷“才子佳人”。走进杨向红的“塑泥人生”工作室,眼前摆满了充满个性与灵动的作品。这个去年刚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河北年轻人,已经在景德镇呆了10年,去年还办了个工厂,把一家子都带了过来。
2011年,杨向红为“才子佳人”申请了版权。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上,融合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在材质上也做了不同尝试,有釉上彩的、青花的……靠“才子佳人”,杨向红赚到了第一桶金。“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些有市场的产品,”杨向红很执着。
大学期间,杨向红同宿舍6个人,5人选择留下打拼。当时,雕塑瓷厂有个乐天陶社,为创业的大学生准备了150个摊位,一米五的一张桌子半天缴纳50元,就可以开张了,许多客户和创作者都汇聚于此。杨向红在这里摆了5年摊,大大开阔了眼界。在他身边,也有不少人在这里摸爬滚打几年后,带着满身伤痕黯然离开。
虽然已经在景德镇安顿下来,但杨向红也坦陈,“现在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大师一件作品的价格零头。”和杨向红一样,采访中,很多创业者希望有更便捷的窗口,有更权威的通道,来包装作品,树立形象。“毕竟术业有专攻,艺术家兼营销兼企业管理,劳神费力,还不一定讨好。”杨向红说。
“这里创作氛围很宽松,美中不足是诚信度高、有经验的中介和经纪人缺失。”景德镇市美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陶艺创作室主任熊军这样评价,“此外,缺乏权威的评论点评,也使得创作者自己很难跳出来,导致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利于自我超越。”他说。
弘扬发展陶瓷文化、陶瓷产业,尚需更多平台、政策支持
在众多“景漂”中,还活跃着来自韩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世界各地的陶瓷迷。有的小住一月,有的买房常住,景德镇的三宝村成了他们聚集的地方。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韩国籍教师李伶美在三宝村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在景德镇,陶瓷永远看不完,艺术门类很多,进去容易出来难,在景德镇呆的时间越长,越觉得不认识的东西还很多。”在北京住了8年,景德镇住了7年的李伶美认为:“这里朋友多、技法多、工艺全、材料全,有想法可以实现,舍不得离开。”
李伶美建议,发展手工产业,弘扬手工文化,可以给一些特殊政策,多创造一些平台,比如基金会、创作中心,资助有潜质的人才,让他们专心创作。
当地政府也关注到了平台的重要性。景德镇瓷局副局长段雪灿介绍,如今,通过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越来越多贴近生活、贴近市场的精巧创意正在瓷都不断涌现,4000多家创意工厂、工作室如雨后春笋冒出。
此外,景德镇也加强了对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2013年,景德镇市珠山区启动陶瓷口述史工程,收集老陶瓷企业历史见证人和技艺传承人的音像和实物资料,先后走访、探寻超过60位老陶瓷工人,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示景德镇的辉煌变迁。
2013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达150亿。“陶瓷文化是中国的亮点,景德镇陶瓷产业大发展,离不开本土的全民创意,离不开景德镇的景漂,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说。